项目描述

(1)实验原理(限1000字以内)

本实验的实验原理和知识点涵盖了《材料科学基础》、《材料现代分析方法》、《电化学原理与技术》等多门本科生课程。

 硅基电极材料工作原理与失效机制

涉及电化学、固态反应等相关专业知识。硅(Si)在地壳中丰度高(26.4%),可与锂发生可逆合金化反应(Si+xLi++xe-↔LixSi,0<x≤4.4),理论质量比容量高(4200 mAh/g,Li4.4Si),是下一代高能量密度锂离子动力电池最具应用前景的电极材料。锂化产物密度远低于Si,循环过程中Si的体积膨胀达到280%以上,产生的巨大内应力易致使材料破碎、粉化甚至电极崩塌,造成电极失效(即体积效应)。当尺寸小于150 nm时,纳米尺寸效应(材料韧性显著提高)可有效缓减体积效应。硅本征导电性差,致使电化学反应动力学过程迟滞、性能得不到有效发挥。同时,硅尺寸越小,与电解液界面越大,生成不稳定固态电解质膜(SEI膜),不利于库伦效率的提高。因此,将纳米硅与导电碳复合制备硅碳纳米复合材料,既能改善导电性、减少与电解液的界面,还可减缓体积效应、形成稳定SEI膜,显著改善性能。

 硅碳材料制备与结构调控原理

涉及固态反应、粉末烧结等相关专业知识。

以坡缕石、海藻酸钠为原料,采用高温碳化+镁热还原方法制备硅碳电极材料。镁热还原是以镁粉为还原剂,在密闭的环境下加热处理,将Si还原出来,其反应式为:SiO2+2Mg→Si+2MgO。在制备过程中,先将碳源均匀包覆坡缕石纳米棒,在惰性气氛下煅烧碳化,得到碳包覆坡缕石复合材料,再与镁粉混合、镁热还原处理,即获得有内空隙的蛋黄蛋壳结构硅碳复合材料。此外,还可采用先将坡缕石还原、后碳化包碳制备工艺,获得无内空隙的核桃结构硅碳复合材料。硅碳复合材料组成、形貌和结构的调控,可通过选取不同制备工艺流程(先碳包,或先镁热还原)以及改变原料比例、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来实现。

 材料成分及结构表征

涉及晶体学、材料表征等专业知识。采用X射线衍射、电子显微分析等方法,对所得材料进行组成、形貌及结构表征,表征原理在相关课程中有详实描述。

 器件组装及性能测试原理

  涉及电池工业相关扩展知识和电化学原理与技术等专业知识。器件组装,即将材料通过涂覆制作成电极,与金属锂、隔膜和电解液在惰性气氛手套箱中组装成扣式电池。性能测试是采用恒流充放电、循环伏安等方法对扣式电池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,表征材料的性能。

 

知识点:共5 个

    1. 锂离子动力电池工作原理、电极材料的关键指标

    2. 硅的储锂机制与结构演变规律

    3. 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结构调控机制

    4. 材料表征方法、仪器原理和操作

    5. 材料成分-制备-结构-性能相互影响和制约关系

(2)核心要素仿真设计(对系统或对象的仿真模型体现的客观结构、功能及其运动规律的实验场景进行如实描述,限500字以内)

     本实验核心要素有微观结构演变、硅碳复合材料制备、高精密仪器操作、器件组装与性能测试。

     ① 虚拟不同结构和尺寸硅材料嵌、脱锂过程微观结构演变场景,自主设置材料形态、尺寸和复合结构,仿真形成微观结构并进行连续演变操作,实现视觉直观感受,以虚补实。

     ② 虚拟硅碳材料制备过程场景,自主设置制备工艺、碳化和镁热还原参数,可短时间内多次重复仿真完成实际长耗时、复杂的材料制备全过程,可跳过已学会或重复步骤,实现自主选择步骤操作制取多种材料,以虚代实。

     ③ 虚拟高精密仪器(XRD、SEM、TEM)构造(部件可剥离、组装)和材料表征场景,仿真样品准备、进样与表征等无法实操的全流程表征操作过程,以虚代实。

     ④ 虚拟扣式电池组装和电化学性能测试场景,学生可多次重复仿真自主操作惰性、无水无氧环境中扣式电池组装,在短时间仿真多次完成实际长耗时的性能测试,结合线下观摩,虚实结合。

     实验基于100组以上真实实验数据,构建材料成分-制备-结构-性能关系的连续变化函数,满足每个学生的实验结果差异性,正确反映真实实验数据变化规律,最大程度重现真实实验过程和结果。